8月28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,现在已经演绎成中国的“情人节”。结婚是爱情的天堂,是人一生中最甜蜜、最幸福的时刻。为了把这段珍贵记忆永远定格下来,结婚照就应运而生了。
随着时间推移,结婚照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:从黑白到彩色,从传统到个性……小小镜头里,见证了新人们的浪漫爱情,也折射出不同年代的不同观念。这是一组摄影师收藏的结婚照片,时间跨越百年。在七夕节来临之际,让我们来跟随这些照片,回顾中国结婚照的百年变迁史,在方寸之间感受到婚姻的神圣与幸福……
这些结婚照的拍摄时间,早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近的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照片中人的服饰、化妆乃至摄影技巧都有所不同,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,但是脸上洋溢的幸福神情是一样的。
在安徽拍摄婚纱照,还得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初。那时,作为舶来品的摄影技术刚传入国内,老祖宗们对“照相”还怀有一种敬而远之的畏惧心理。当时的“结婚照”,新人多是在花盆前或八仙桌旁合影,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生活照。照片上,新郎一般穿长袍马褂,新娘则穿长棉袄,人物造型机械呆板。
随着上世纪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,婚纱在我国亮相,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士,不少人信奉了基督教,他们一般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。
30年代新娘的凤冠霞帔既喜庆又隆重。凤冠: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;霞帔: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。
农历二月二是个好日子。这是一对新人选择在二月初二到照相馆拍摄的结婚照。在那个时代,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不多,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。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,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,工作的需要。
70年代,结婚照都是差不多的,在那段特殊的政治时期,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少之又少,很多新人没有新衣服,结婚证一领就算结婚。而条件好一些的换一套新的军装、one体育APP工农装,整理一下头发直奔照相馆,没布景,没光影效果,两人端坐在墙壁前,肩并肩、朝前看的半寸黑白照片。图中是一对新人胸前佩戴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徽,来到照相馆留影。one体育APP
1960年至1970年代是中国婚礼服饰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时期,那时正处“文革”时期,选对象先看出身,讲阶级成分,最有吸引力的是根正苗红的革命干部、工人家庭的子女。期间,所有的旗袍被列入“四旧”名单,婚纱被标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,成了清扫对象。这是1972年一对新人的《鱼水情》婚照。
七十年代中期,一对新婚夫妻,拿着《民族画报》留影,封面上还有照片,极具时代特色。